以“陶艺”命名的工作室,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在第73集团军某旅指挥通信连
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陶艺”工作室
成立以来
他们坚持兵说兵、兵唱兵、兵演兵
从官兵中走来,向服务官兵而去
先后组织了读书会、互赞会、
歌咏比赛、书法摄影展等
20余次集体活动
成为了连队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陶艺”工作室名字由何而来?
连队指导员蔡信炜解释
官兵们在部队摔打磨砺的过程
就如同制造陶器一般
从不起眼的泥土经一道道工序
锻造成精美的陶瓷
“陶艺”工作室由此得名
它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推动官兵积极投身强军实践
这些年
随着工作室不断扩容
“陶艺”团队持续挖掘官兵特长
助力战斗力生成
一位位“智多星”脱颖而出
一个个“金点子”结出硕果
来,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走进陶艺工作室
10多平方米的房间
1张桌子、2个资料柜、几把椅子
看似不起眼
可在官兵眼中作用可不小
2022年秋季
舞蹈专业毕业的吕长林分配至该连队
本以为自己底子不错
能够很快适应连队的训练
不曾想,在专业课目训练上
遇到了“拦路虎”
自己擅长的舞蹈技能也没施展的机会
便产生了心理“疙瘩”
在指导员的鼓励下
吕长林加入“陶艺”工作室
参与各类晚会节目排练
将自己舞蹈技能传授给大家
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小导演”
重新恢复的自信心
也让他克服了训练中遇到的困难
如今
吕长林已是旅队晚会的“常客”
带领连队官兵在聚光灯下展示自我
这样的例子在连队比比皆是
在“陶艺”工作室的平台上
只要有能力、想创新
人人都可以上舞台、当主角
“要善于发现官兵身上闪光点,
让他们人尽其才”
这是工作室负责人郑元善
常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随着手机网络越来越发达
部分官兵沉迷于虚拟世界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
营区里静悄悄
网络上闹哄哄
如何让战士放下手机,拥抱现实
通过搭平台、立习惯、提质效
“陶艺”工作室聚焦官兵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官兵特点逐人制定阅读计划
通过购置不同类别书籍
以班为单位建立“图书角”
营造“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浓厚氛围
让官兵在每天的高强度执勤训练后
在书海中得到放松
他们还持续开展
“品读经典书籍、分享心得体会”主题活动
鼓励官兵上台锻炼
分享读书故事
诵读经典片段
畅谈心得感悟
不断挖掘官兵潜力
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上得去舞台、
完得成任务、赢得来掌声
战士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精神世界丰富了
精武强能的干劲自然更足了
如何走出同质化的文化活动
满足00后官兵多样的文化需求
“陶艺”工作室经过探讨
结合青年官兵的文化爱好和特长
发动全连官兵参与文化建设
“军营好声音”“脱口秀”“摄影展”等各类
具有时尚元素的文化活动相继展开
“快看,这是我游泳时的场景”
“这是我参加集体生日的画面”
……
今年海训期间
“陶艺”工作室团队用镜头记录下
官兵的日常训练生活
并制作成“笑脸墙”
在突出“战味”的同时
给官兵营造和谐暖心的环境氛围
在“笑脸墙”上找到自己照片那一刻
每名官兵脸上都写满惊喜和感动
长期以来
“陶艺”工作室用相机记录官兵的
日常训练和生活
并制作《官兵这些事》、《得与失》、
《苦与累》等多部微电影
在连队电子屏展播
极大促进官兵的训练热情
增添了“心”动力
“过去每个连队的文化建设
基本上都是同一副面孔,
如今我们鼓励基层自主抓建,
充分发挥官兵主体地位作用,
让基层营连的文化景观各放异彩。”
该旅领导说道
从“相同面孔”到各具特色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一个个内涵丰富的营连特色文化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让军营活力四射
▼往期回顾▼
刺杀骨干,开训!
两位民警现身军营,干啥来了?来 源 | 枕戈观澜(ID:zggl31)
监 制 | 吴科儒 高小敏
主 编 | 廖晓彬
编 辑 | 陈 军 黄吉宸
期 刊 | 2570期
邮 箱 | zggl31@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哟↓↓↓